关于就业情况,杨佳瑛表示,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高至60万人以上。目前,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.63万人,同比增加0.76万人。人社部门正努力稳住就业基本盘,扩大就业增量、提升就业质量。今年已举办680多场招聘活动,提供就业岗位18.2万个,同比增长20%。两个明显的趋势是: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需求旺盛,AI大模型和机器人相关企业求贤若渴;民营企业招聘需求也显著增多,占比超过60%。 为了进一步改善就业服务,上海去年建成了355个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站点,今年计划建成500个社区站点,并探索将更多新技术应用到这些站点中,提升服务质效。面对不确定因素对就业的影响,杨佳瑛强调,将未雨绸缪,丰富政策工具箱,确保就业大局稳中向好。 针对高校毕业生,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4.6万人,再创新高。杨佳瑛表示,将多措并举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。具体措施包括提供更多岗位、鼓励政策以及多样化的就业渠道。例如,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聘岗位2565个,同比增长21%,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占比超过63%。此外,对于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两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,以及16-24岁登记失业青年的用人单位,每招用1人可补助1500元。对于有创业愿望的毕业生,提供开办费、贷款补贴等配套政策。 上海还推出了女职工产假补贴政策,女职工在产假和生育假期间,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可按50%的比例给予补贴,从女职工生育当月起一直可补贴6个月。此外,“生育友好岗”试点项目也取得了积极成果,已有4000多人受益。 近年来,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快速增长,职业风险高、意外事故多发等问题逐渐显现。自2022年7月参与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以来,上海已将出行、外卖、即时配送、同城货运等行业的头部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。截至今年3月底,累计将138万名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。上海还创新采用了全程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服务模式,实现线上申请和自动流转,方便劳动者申报和享受待遇。 对于家长关心的孩子是否需要学习一门技能的问题,杨佳瑛建议,学习一技之长可以增强孩子的动手实操能力,使其在未来职场中更具竞争力。现阶段,高技能人才特别稀缺,尤其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和养老护理、家政服务等城市运行保障的重点行业。上海已连续8年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,2023年技能人才的年平均工资达16.88万元,较2016年增长了55%。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,向生产一线和技能岗位倾斜,激励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薪酬待遇。